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

再見舊戲院

自九十年代開始,由於電影業式微,再加上地價水漲船高,不少老式戲院相繼結業。這些老式戲院與現在的迷你戲院有很大的不同,它們的影院和銀幕面積比現在的迷你戲院大很多,而且只能放一部電影。座位方面也較多,一般會因應位置分開堂座和超等兩個類別,票價亦會因應不同類別而有所分別。

那些已結業的戲院建築,大都已被拆卸或改建。但是,隨著近年市區重建的步伐加快,那些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或許會在不知不覺間消失。

(一)銀都戲院,觀塘裕民坊、輔仁街交界,電影《老港正傳》的拍攝場景




(二)寶聲戲院,觀塘裕民坊




(三)富都戲院,觀塘通明街、恆安街交界




(四)金茂坪戲院,秀茂坪曉光街




(五)帝國戲院,牛頭角振華道、牛頭角道交界




(六)奧斯卡戲院,牛頭角道得寶花園,現為牛頭角浸信會



(七)彩鳳戲院,牛頭角彩雲道,過去為專放映色情電影的日活院線旗下影院



(八)英華戲院,新蒲崗彩虹道,近衍慶街



(九)金門戲院,土瓜灣新柳街,現為基督教豐盛生命堂



(十)華聲戲院,深水埗青山道、東沙島街交界



(十一)樂聲戲院,深水埗元州街、營盤街交界,現為學基浸信會



(十二)黃金戲院,深水埗桂林街、福榮街交界,現為黃金中心



(十三)皇都戲院,北角英皇道、電厰街交界,電影《去年煙花特別多》、《鬼請你睇戲》的拍攝場景,現為商場




(十四)新都戲院,銅鑼灣摩頓台,現為商場和教會



(十五)帝后戲院,香港仔石排灣道,現為宣道會華基堂



(十六)華富閣戲院,華富邨,曾為香江大舞台作人妖豔舞的表演場地




(十七)粉嶺戲院,粉嶺聯和墟聯發街,電影《鬼馬狂想曲》、《歲月神偷》的拍攝場景





(十八)新聲、雅都戲院,沙田瀝源娛樂城頂層,娛樂城地下是電影《賭神》的拍攝場景



(十九)金龍戲院,元朗東堤街、泰祥街交界,現為商場和安老院



(二十)美都戲院,元朗鳳琴街、鳳群街交界




(廿一)聯華戲院,元朗鳳群街,現為神召會元朗福音中心



(廿二)荷李活戲院,元朗鳳攸南街



(廿三)長洲戲院,長洲新興後街,電影《一碌蔗》的拍攝場景



(廿四)坪洲戲院,坪洲永安街



(廿五)1932年,在夷山的地段旁興建了一間美輪美奐,九龍最大的「平安戲院」,1950年代後期拆卸,改建為「平安大廈」。「平安戲院」背後有一間落成於1919年的「廣智戲院」,亦於1968年7月被拆卸。「廣智戲院」,位在現今「油麻地圖書館」後之停車場處,即廟街與甘肅街之交界,擁有365個座位。戲院設備簡陋,由開業至結業都沒有冷氣設備,且極少花錢在報章上刊登電影廣告,只靠戲院前的宣傳板或在附近街道貼街招宣傳。於60年代結業。



(廿六)位於窩打老道與新填地街交界的「油麻地戲院」,將改為戲曲中心。於1925年開業,擁有980個座位。經歷了二次大戰日本佔領,是九龍區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。





(廿七)位於灣仔菲林明道的「東方戲院」,是舊灣仔的第一間戲院,於1932年7月31日開幕,擁有1200個座位及小舞台。初期只靠風扇流通空氣,戲院還分前座、中座、後座。東主是當年港澳富商「高可寧」Kou Ho Neng 先生。開幕的第一套電影是《紅樓艷史》又稱《和你一小時》One hour with you (1932),由 Maurice Chevalier「莫里斯‧切瓦力亞」、Jeanette Macdonald 「珍妮‧麥當勞」領函主演的音樂劇。

「東方戲院」座落於灣仔的新填海區,亦是新發展區,1932年時還屬港島巿區的邊緣地帶,「東方」在英文報章上刊登的廣告,曾教導影迷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前往戲院。戰前,屬西片戲院,30年代中旬,因生意不景,減價招徠。

日治時期,「東方」曾是粵劇大本營,到1943年12月1日,才改為兩棲戲院,放映中日電影,又演粵劇。1943年12月1日放映「陳雲裳」Chen Yun Shang 的國語喜劇《歡樂年年》Joyful Endlessly (1942)。大戰結束後,「東方戲院」於1945年10月10日復業,其廣告刊登於《德臣西報》China Mail,內容的其中一段是這樣:「Our Building, equipment and service just the same as before! Nothing Changed --Three Shows Daily -- 2:30, 5:30 & 7:30 -- For today and tomorrow, an MGM million dollar production!」。

「東方」於1948年7月17日,啟用冷氣系統,是香港第三間在40年代後期有冷氣設備的戲院。戰後,仍以放映西片為主,到了40年代下旬,若干檔期放映國語片。1947年12月曾租院放映了三套印度電影。

1954年2月18日,東方戲院在《華僑日報》刊登廣告:「……向美國西電公司購置最新出品之〈新藝綜合體電影機〉,〈身歷聲機〉及弧型大銀幕等器材,成為全港最完善者,即日開始啟用,首先獻映《聖袍千秋》The Robe。」 (The Robe 是首套以 CinemaScope 標準播放的電影)

1967年之前,整個50年代及60年代上、中旬的「東方」,放映的都是二輪西片,屬於二輪戲院。其後不斷添置設備,歷經翻新,到1967年,已是甚具規模的大戲院。1968年轉為首輪,與「金冠」、「金門」聯線。「東方」與「凱聲」聯線年代,屬「東方」首輪時期的黃金歲月,放映了不少叫好叫座的巨片。戲院也曾放映歐洲色情電影,但亦僅限於結業前兩年的事。

「東方戲院」曾是一家不錯的老戲院,奈何,到了70年代下旬,顯得老態龍鍾的「東方」,聲光也追不上時代的步伐。那時香港新建的首輪西片戲院,不少能放映70mm立體聲電影,「東方」只維持最高規格的 CinemaScope 標準而已。當年先進的設備已見落後老化,逐漸失去和新戲院的競爭能力。那時,東方的賣點就是地點好,交通方便,名字深入老香港之心,僅此而已。

「東方」放映 CinemaScope 電影時,銀幕是要上下收窄以符合比例的。至於戲院的銀幕有多寬,暫時找不到資料。

「東方戲院」於1981年4月1日結業,與「英京大酒家」一起拆卸改建,即今天的「大有大廈」現稱「大有廣場」。當年南面近電車路是「英京大酒家」,北面近譚臣道是香港「東方戲院」。「英京大酒家」是舊灣仔的地標,1960年代曾經設宴款待英國女王皇夫「菲臘」親王 (Prince Philip.Duke of Edinburgh)。

「香港街道百年」一書將「東方」的英文名字寫成 Eastern,其正確的英文名字是 Oriental,開幕迄結業都沒有改變。



(廿八)位於九龍城福佬村道的「國際戲院」,即今「成龍居」,戲院專門放映嘉樂院線的電影,於90年代初拆卸




(廿九)位於灣仔道的「國泰戲院」,即今「國泰新宇」亦是「國泰ABC」前身,於1939年2月14日開業。「國泰」並非設備優良的戲院,戰前屬西片戲院,戰後初期仍是,到了40年代尾的「國泰」已是一家左派戲院,整個50年代,只有港島區的「國泰戲院」自始至終放映左派電影 (以左派電影為主再以藝術電影攝期)。

1957年12月10日,「國泰」舉辦了《蘇聯電影週》。

「國泰戲院」於1984年11月1日結業,期後拆掉改建了住宅,樓下仍闢作「國泰ABC」迷你戲院,後改為商場。「國泰ABC」於1986年8月16日開業,80年代下旬,不少優質的大陸電影曾在新建的「國泰ABC」的 C 院上映。該院的特色之一,就是三家戲院分為 A、B 及 C 院而並非平常見的 1、2、3 院。而結構則像旺角百老匯的一至三院,三家戲院於同一幢建築物的不同樓層;後因戲院業不景,「國泰戲院」於1997年7月11日結業。



(卅十)位於香港灣仔港灣道30號「新鴻基中心」的「影藝戲院」,於1988年7月8日開幕,服務香港18年,於2006年11月30日結業。由具有中資背景的「銀都集團」創辦,是當時香港第一間採用多間戲院銀幕設計的戲院,座位亦較當時其他戲院寬闊,以放映中國大陸、日本及歐洲的非主流藝術電影為主,最初原意是專放映中國電影,後來因商業理由而兼映外國片。

「影藝戲院」首兩部上映的電影為中國大陸的《孩子王》及台灣的《尼羅河女兒》。歷年最賣座電影則為日本電影《搶錢家族》── 自1990年12月20日起於「影藝」獨家上映,直至1992年5月27日止,共上映524日,成為香港歷史上放映期最長的電影,票房收入超過1,000萬元;而日本電影《情書》、《世紀末暑假》、《五個相撲的少年》及《東京物語》亦曾在「影藝戲院」上映。

於2009年4月1日在百老匯九龍灣戲院原址再開業。



下圖為九龍佐敦倫敦戲院


大家有空可到我新浪網上雜誌,參考文章《舊戲院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