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

統一台灣?

在國際比賽中,有時會有中國隊和中國台北隊(大陸稱呼)較量。如果台灣是中國一部分,為何中國隊裡卻沒中華民國公民?為什麼香港隊的英文名稱卻沒有強迫加上Chinese,難道香港是一個獨立國家?這些豈不是自相矛盾?顯然所謂中國隊的正確名稱應該是:中國大陸隊。而自稱中國政府的官員裡有多少台灣同胞?他們有資格代表整個中國嗎?

縱觀全球,台灣唯一的「境外敵對勢力」(共黨慣用語)就是中國大陸。共黨一邊說,台灣人是同胞,一邊卻在不斷打壓全體台灣人。正因為共黨不斷自稱代表全中國,一中一台早已是世界共識。連那些承認一中的國家,早就將台灣作為一個國家看待。美國之音、法國國際廣播電台、英國廣播公司等對華節目、世界媒體和川普都使用「台灣總統」這個名稱。只有共黨使用「台灣地區領導人」此拗口的說法。

今年一月,奈及利亞要求台灣代表團撤出其首都。國台辦發言人發表評論:「國際社會普遍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是大勢所趨。在國際上搞兩個中國、一中一台、台灣獨立是注定沒有出路的。」

共黨彷彿站在道德制高點,積極致力統一的政黨。恰恰相反。早在民國20年,共黨在蘇聯反華勢力支持下,在中華民國境內,建立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,顯然就是「兩個中國」。

中華民國成立前一年,巴拿馬就和清朝政府建交,是中華民國建交歷史最長的邦交國。共黨在巴拿馬只有貿易發展辦事處。該辦事處卻每年舉辦所謂的國慶活動,掛國旗放國歌,邀請巴拿馬官員參加,有時連該國副總統也會出席。多明尼加也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,中共的商務代表處照樣在那裡舉行國慶活動、播放國歌。

對於美國華人,「兩個中國」早已司空慣見。有些華人社團一直和兩個中國政府互動。每年中華民國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美國各地舉行國慶活動。有些美國政府官員和華人代表每年也參加兩個政府的國慶活動。國會眾議員趙美心、Ed Royce等和一些華人大佬也是二邊都不缺席。而大陸大使館顯然也知道,這些人參加中華民國國慶,非但不打壓他們,反而和這些人把酒言歡。

可見,共黨一邊高調反對兩個中國,一邊卻在全世界搞兩個中國、一中一台。

如果中國只有一個,何須再次統一?台灣媒體早已用「全國」取代「全省」的稱呼。連國軍歷史文物館網頁上「中共叛國」的歷史都使用「中國大陸」而不是「我國大陸」,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越來越少。要他們自稱中國台灣更加不可能。

中國共產黨否認中華民國存在幾十年,直接幫助台獨蓬勃發展。繼續否認中華民國,最終就是台灣國的出現。

當年毛澤東用所謂的民族大義,號召蔣委員長停止剿匪,一起抗日。現在共黨仍企圖用民族大義併吞台灣。他們如果真心誠意為了民族大義,首先應該解除黨禁。邀請國民黨回大陸發展黨員。使其成為真正的中國政黨,也消除了「獨台」的可能性。

第二,將國名中刪除人民二字,英文名字就和中華民國一樣。從陳水扁開始,國際交流就開始使用「中華民國(台灣)」。大陸政府則可使用「中華民國(大陸)」以示區別,直接將台獨們逼上梁山。大陸的「中國人民郵政」在1992年就刪除人民二字,改稱中國郵政。改國名並非不可能。

只有當共黨放棄自稱中國,改稱中國大陸,台灣才有可能自稱中國台灣。

有學者建議用「一個中華民族」取代九二共識,那是幼稚的文字遊戲。共黨應接受「兩個中國」的既成事實,才可能最終合二為一,必須平等對待台灣民選政府。統一不是強迫外國承認一個中國,也不是靠打壓台灣就可成功。然而,共黨連一個小小香港都無法收買人心。若其不徹底改變僵化的思維,統一就不可能發生。

毛澤東在一次接見外賓時說了這樣的話:

「臺灣是蔣介石當總統好還是胡適好、還是陳誠好,我看還是蔣介石好。但凡在國際活動場合,有他我們不去。至於當總統還是他好……十年、二十年會起變化,給他飯吃,可以給他一點兵,讓他去搞特務,搞三民主義。歷史上凡是不應當否定的,都要作恰當的估計,不能否定一切。」


新中國成立後,毛澤東與蔣介石再沒有見過面。但這並不等於說二人之間再沒有任何接觸,只不過,他們之間的接觸是以特殊方式進行的。

毛澤東看出蔣介石不想分裂中國

1950年,朝鮮戰爭爆發,美國派第七艦隊開入臺灣海峽。6月27日,杜魯門以共產黨占領臺灣,將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區安全為由,公開拋出了「臺灣地位未定」論。當時的蔣介石心情十分矛盾。一方面,以他自己的兵力,不可能守住臺灣,因此,他希望美國人幫助他守臺灣,希望美國第七艦隊這個「保護傘」能長期在臺灣海峽存在。

另一方面,他也看出美國人有分裂中國的陰謀,杜魯門的「臺灣地位未定」論就是他們分裂中國陰謀的一部分。因此,在美國人拋出「臺灣地位未定」論之前和他商談此事時,他沒有表示同意。經過反覆思考和權衡,最後他下定決心,即使美國人從臺灣海峽撤走第七艦隊,也要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。

當美國人公開拋出「臺灣地位未定」論時,他決定公開表示自己的這個態度。6月28日,經蔣介石授權,國民黨「外長」葉公超發表聲明,一方面接受美國關於臺灣防務的計劃,另一方面明確表示:臺灣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,仍為各國所公認,國民黨接受美國防務計劃,自不影響國民黨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之立場。他特意在聲明中表示:「臺灣屬於中國領土一部分」,「中國對臺灣擁有主權」。

毛澤東看到葉公超這個聲明後說,蔣介石還有一點良心,不想分裂中國,不想成為千古罪人。

1954年12月,美台簽署了針對大陸的「共同防御條約」。為了表示中國政府強烈的反對立場,打破美國使臺灣海峽現狀固定化的陰謀,毛澤東決定給美國一定打擊。1955年1月18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了建國以來首次陸海空三個軍種協同作戰,一舉攻克了作為臺灣門戶的一江山島。美蔣慌了手腳,他們一方面在臺灣海峽增加兵力,另一方面也極力尋求國際上的「支援」。

在這個過程中,美國和蔣介石各有各的打算。蔣介石尋求國際支援,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國際生存空間,多爭取一些外援。而美國人則打算借此機會,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,搞「兩個中國」。美國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搞了一個把臺灣問題國際化的陰謀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急切呼籲通過聯合國的斡旋「來停止中國沿海的戰鬥」。他們還搞了大量外交活動,想通過聯合國的介入來實現海峽兩岸的停火,把臺灣問題從中國一國之內的問題,變為必須通過聯合國的國際問題。

對於美國人的這個陰謀,蔣介石也心知肚明,他決定不接受美國總統的這個「好意」。當年2月14日,蔣介石在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:「在四千餘年的中國歷史上,雖間有賣國賊勾結敵寇叛亂之事,但中華民族不久終歸於一統。」在維護祖國統一問題上,「漢賊不兩立」,這也是中國人立身報國的基本立場。他還說:「我決不放棄收復大陸的神聖責任,大陸和臺灣皆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,不容割裂。」那是國民黨考慮從收復大陸來實現一統中國的意願。

毛澤東看到蔣介石這個談話材料後表示:在維護祖國統一問題上,蔣介石和美國人考慮的不一樣。在毛澤東的決策下,中國政府也通過外交努力,爭取到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支援,挫敗了美國人企圖把臺灣問題國際化的陰謀。後來,毛澤東在《告臺灣同胞書》中特意向蔣介石說了這樣的話:美國人是靠不住的。可是,蔣也深深的明白到,中國共產黨也是一樣靠不住的。

「臺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」

上世紀50年代末,在實行專制統治的國民黨的眼皮下,出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情況:臺灣有些人,包括國民黨內部一些人,也打出了民主選舉的旗號,要競選「總統」。原來,這背後有美國的無形之手。美國人見蔣介石對美國搞「兩個中國」不配合,就打算把蔣介石換掉,讓另外一個更聽美國話的人來當「總統」。

在美國人的活動下,臺灣政壇上出現了推舉「總統」候選人的活動。有人推舉陳誠,也有人推舉胡適。胡適是個親美派頭子,但他是個文人,沒有從政經驗,被選上「總統」的可能性不大。於是,美國人就傾全力支援陳誠。美國人支持陳誠競選是為了讓陳誠當選後,在政治上實現一種過渡,讓蔣放棄權力,他們也就便於挾持陳誠搞「兩個中國」了。蔣介石對美國人搞這一套的陰謀很清楚。他表面上說同意搞民主競選,但實際上從來就不打算放棄權力。

正當此時,毛澤東表示了這樣的態度:在臺灣,還是蔣介石當「總統」好。他在一次接見外賓時說了這樣的話:「臺灣是蔣介石當總統好還是胡適好、還是陳誠好,我看還是蔣介石好。但凡在國際活動場合,有他我們不去。至於當總統還是他好……十年、二十年會起變化,給他飯吃,可以給他一點兵,讓他去搞特務,搞三民主義。歷史上凡是不應當否定的,都要作恰當的估計,不能否定一切。」

毛澤東的這番話十分明確:我們共產黨只希望蔣介石在臺灣當「總統」,而且只要是蔣介石當臺灣的「總統」,我們就會給他一定的國際活動空間,「國際活動場合,有他我們不去」。不僅如此,還要讓蔣介石在臺灣當「總統」當得「穩」,「給他一點兵」。(但兵從何處來?)

毛澤東是特意在外賓面前講這些話的。這些話也確實造成了很大國際影響。後來蔣介石能夠在所謂「總統選舉」中獲勝,再次當上「總統」,與毛澤東特意講這些話,給他一定程度上的支援是有關係的。

毛澤東和蔣介石第一次派人互相溝通

由於毛澤東與蔣介石在維護中國統一問題上見解一致,在挫敗美國人搞「兩個中國」陰謀問題上,配合也算有默契,加上毛澤東在國際上公開了他關於支援蔣介石當「總統」的意見,因此,蔣介石有了與毛澤東建立特殊聯繫的打算。毛澤東也正想爭取蔣介石同意,以便實現臺灣和平解放,因此,也願意與蔣介石溝通。周恩來於1956年5月5日在接見外賓時,請他們給蔣介石傳話說:「蔣介石如果願意將臺灣歸還祖國,就是一大功勞,中國人民會寬恕他的。」蔣介石聽了這個話,就更想早日與中共方面溝通了。(寬恕?哈哈)

上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,國共雙方都努力尋找能夠實現溝通的中間人。這個人終於被找到了,他就是曹聚仁。曹聚仁是個有一定政治活動能力的文化人,過去與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上層人物都有密切接觸,國共兩黨都把他視為上賓,他本人對國共兩黨也表現出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。正是因為這個關係,他在中國共產黨解放大陸時,沒有留在大陸為新中國政權工作,也沒有跑到臺灣去為國民黨政權工作,而是跑到了香港。他想做一個「不在此山中」的觀察者。

按照蔣介石的旨意,蔣經國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兩次找到曹聚仁。一次是蔣經國秘密派一艘小型軍艦,到香港把曹接到臺灣,與曹密談如何由曹出面建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溝通渠道。另一次是蔣經國親自到香港找曹聚仁,與他再次商談如何與共產黨溝通的問題。曹聚仁答應接受蔣介石的委託後,蔣介石就把曹請去了臺北。蔣介石、蔣經國在陽明公園會見了曹。會見中,蔣介石向曹表達了自己願意與大陸溝通的想法,同時告訴曹:「你此番去大陸一定要摸清大陸方面的真實意圖。」

曹聚仁於1956年7月到達北京。7月16日,周恩來在頤和園接見了他。周恩來在聽了曹介紹的蔣介石的意願之後,提出了實現「第三次國共合作」的方針。周恩來說,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目的,就是實現祖國統一。對於臺灣,「只要政權統一,其他問題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。」10月3日下午,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曹聚仁,對國共第三次合作問題,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打算。毛澤東表示:蔣介石在中國現代史中起的積極作用是應該肯定的。他還讓曹到各處去走走看看。第二天,周恩來宴請曹聚仁時,告訴他,今後你就是大陸的常客,什麼時候都可以來。

此後曹聚仁多次往返於大陸與臺灣之間,為國共兩黨的溝通而奔忙。曹每次到大陸,毛澤東、周恩來都與他秘密談話。毛澤東和周恩來在談話中都表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意圖,並且答應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後,給蔣介石以優厚的條件和待遇。曹也在返回香港後轉道臺灣,直接與蔣氏父子見面,轉告中共方面特別是毛澤東、周恩來的意見。

經過多次溝通,國共雙方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有了一些共識,比如,國共兩黨都堅持一個中國,都維護祖國統一;國共兩黨也都有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意願。更重要的是,通過曹的溝通,雙方也都有了一定的信任。

毛澤東給蔣介石制定了「一綱四目」的寬大政策

炮擊金門不久,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北京會見曹聚仁並請他吃飯。在這次談話中,毛澤東告訴曹聚仁:「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,我們可以和他合作。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、馬的方針。如蔣撤退金、馬,大勢已去,人心動搖,很可能垮。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,台、澎、金、馬都可由蔣管,不管多少年,但要讓通航,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。台、澎、金、馬要整個回來。」毛澤東還說:「我們的方針是孤立美國。他只有走路一條,不走只有被動。要告訴臺灣,我們在華沙不談臺灣問題,只談要美國人走路。」

在場有人提出,美國人一走,美國對臺灣的軍援會斷絕時,毛澤東說:「我們全部供應。他的軍隊可以保存,我不壓迫他裁兵,不要他簡政,讓他搞三民主義,反共在他那裡反,但不要派飛機、派特務來搗亂。他不來白色特務,我也不去紅色特務。」曹聚仁問:「那麼,臺灣人民還可以保留原來的生活方式嗎?」毛澤東答道:「照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。」看來和我們名存實亡的一國兩制極為相似。

從上面毛澤東的談話中可以看出,毛澤東對蔣介石是採取十分寬大的政策的,前提是臺灣回歸祖國,不和美國人搞在一起。但是,蔣介石對共產黨的政策一直心有疑慮,後來,在曹聚仁說了毛澤東講在臺灣還是蔣介石當「總統」好的話以後,蔣介石才對毛澤東的話有一些相信,開始考慮毛澤東提出的寬大條件。對此,蔣氏父子私下反覆議論過,但一直沒有什麼結論。

上世紀60年代初期,毛澤東把曾經提出給蔣氏父子的寬大政策,加以細化,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,形成了和平統一祖國的總體構想。後來周恩來把毛澤東的這些構想概括為「一綱四目」。毛澤東、周恩來都向曹聚仁談了「一綱四目」。他們怕蔣介石不放心,還於1963年通過過去與蔣介石、陳誠二人關係都比較好的張治中致信陳誠,在信中轉達了「一綱四目」的基本內容。

「一綱四目」的具體內容是:「一綱」:只要臺灣回歸祖國,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(指蔣介石)與兄(指陳誠)意見妥善處理。「四目」:第一,臺灣回歸祖國後,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,所有軍政大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。第二,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,不足之數,悉由中央撥付。第三,臺灣之社會改革,可以從緩,必俟條件成熟,並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,然後進行。第四,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。

毛澤東、周恩來在與曹聚仁的談話中除了再次強調這「一綱四目」的內容外,還強調:過去我們談的意見,不是我們個人的,是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意見,是官方的,請蔣介石放心。毛澤東還提到,蔣介石有什麼條件,有什麼意見,可以提,我們一定認真考慮。

曹聚仁到臺北後,向蔣氏父子講了毛澤東的這個意思。蔣介石、蔣經國、陳誠等國民黨高層領導人經過一番研究,決定提出他們的一些條件。他們的這些條件,有與毛澤東想法一樣的,也有與毛澤東的想法不太一樣的。曹聚仁帶著這些意見,往返於大陸與臺灣之間,進行溝通。經過一番努力,雙方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基本達成了一致。

1965年7月,毛澤東與曹談話中間,毛澤東親筆寫了一首詞《臨江仙》,其中有兩句是:「明月依然在,何時彩雲歸。」表達了毛澤東希望蔣介石回大陸安度晚年的誠意。7月20日,回到臺灣的曹聚仁在臺北日月潭的涵碧樓,向蔣氏父子介紹與毛澤東談話的情況,並且向蔣介石轉交了毛澤東題的詩。蔣介石看了毛澤東的詩後表示,十分感謝毛澤東的好意。

同時,蔣氏父子根據他們與大陸溝通的結果,擬出了六個條件。蔣氏父子要曹向毛澤東轉達這六個條件,然後雙方再進一步商量。

這六個條件是:1、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,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區,仍任國民黨總裁。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邑。2、蔣經國任臺灣省省長。臺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,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耕者有其田,其他政務,完全由臺灣省政府全權處理。3、臺灣不得接受美國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;財政上有困難,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。4、臺灣海、空軍并入北京控制。陸軍縮編為四個師,其中一個師駐在廈門、金門地區,三個師駐在臺灣。5、廈門與金門合并為一個自由市,作為北京與臺北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。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。此一師長由臺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,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,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。(和香港特首候選人人選相似,要中國有點進步,談何容易)6、臺灣現任文武百官的官階、待遇照舊不變。人民生活保証只可提高,不准降低。(基本法也吹五十年不變,哈哈)

這些條件,實際上是蔣介石通過曹聚仁和毛澤東多次交涉後形成的,應該說明眼人一看便知道,為中共服務而成。在軍隊問題上,由於毛澤東過去有過讓國民黨保留一點軍隊的意見,雙方在這一問題上能達成「共識」,實在是很不容易的。可惜由於不久之後,中國大陸發生了「文化大革命」,一些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也受到衝擊。1968年,蔣介石聽說一些紅衛兵去了他的老家溪口,炸毀了慈庵,十分氣憤。蔣介石得知這些情況後,對共產黨的政策產生了疑慮,便中斷與共產黨的聯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