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

攻擊學生,盲撐港共政權的港豬,醒來吧,700幾萬市民正要做好生涯規劃……

……去應對中共的專橫統治及鬥爭文化。

我絕不支持拿政棍家人的不幸來開玩笑,但這畢竟是有關官員的私事,那官員本身可以譴責,但什麼時侯輪到教育局來譴責?教育局用的,是公帑,處理的,是公事,個別雇員的私事,你拿公帑去發表聲明做什麼?

那麼,教育局長住的單位,樓上漏水了,教育局是不是又要拿公帑去發表聲明譴責?教育局政助的老公去滾了,教育局是不是又要拿公帑去發表聲明譴責?教大學生的行為,教大會管,教育局管的是政策,關你什麼事?你以為教育局是公共機關還是你的私人幫派?

公私不分,拿公共資源跟權力去毒害香港學生以求升官發財還不夠,現在還要拿公帑來維護私事,這才是真正的歹毒,OK?

還有,最沒有資格譴責別人歹毒的,正正是教育局。2016年10月,吳克儉公開的說,大專生自殺源於未做好生涯規劃,在壓力下「有啲唔舒服嘅嘢就頂唔順」。OK,其他人自殺了,是他們自己的錯,抵死,而說這番偉論的局長,不但充滿人性、一點也不歹毒,而且更值得每月拿30萬公帑。換作自殺的是副局長的仔了,幸災樂禍的人卻就是歹毒無人性,要趕出校!(點解咁快便下定論,那些貼標語的人是學生?學生會憤怒有理,但又被藍絲攻擊,又被垃圾博客詆毀)

當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信誓旦旦地表示「國民教育一定要做」時,中國的國民教育又取得了偉大的進步了。

愛祖國的教育,不只讓電影《鄧寇克大行動》(Dunkirk,中國譯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)變成洗腦劇,「home」被譯成「祖國」、回家變成回祖國,再次證明中共治下的國家是只有國沒有家,還把小學課本中流傳數十年的兒歌歌詞「要為人民立功勞」,改成「要為祖國立功勞」,達到了中共「終於把人民扔到一邊」的目的。不知道楊局長有何大計把如此中共特色的國民教育引入香港?

Dunkirk的導演Christopher Nolan說過,他拍的這部電影是驚悚片,不是戰爭片,更不是要宣揚甚麼愛國主義。但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中文字幕的愛國情懷,還是讓五毛們激動不已。戲中多數的「home」被譯成「祖國」,於是「我想回家」變成了「我想回祖國」,甚至於「Freedom」的中文字幕是「祖國萬歲」。

過往,輿論一直譏笑中共的愛國理念是有國才有家、有國沒有家。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的神繙譯真是完美地演繹了中共的這套愛國邏輯,更說明了中共的祖國是如何吞噬自由(Freedom)的。不過,也有細心的觀眾指出,其實電影的中文字幕也不是把所有的「home」都譯成「祖國」,比如有個人物對那個老頭說「你就回家養老!」時,就沒有譯成「你就回祖國養老」。這位觀眾說,這個場景的繙譯其實也挺愛國的,可能是考慮到養老要靠自己,不能靠祖國靠政府的緣故。

洗腦變本加厲卻難見成效

成日跟著說有國才有家的香港親共人士,未知會否考慮發起八萬人聯署,要求《鄧寇克大行動》循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之例,加強愛祖國的教育?如果錯過這個機會,還是有機會在課本的修訂上落多些工夫的。中國最新版的小學一年級課本,就修訂兒歌《上學歌》的歌詞,把將「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」改為「長大要為祖國立功勞」。

《上學歌》於1950年代初由北京市小學唱歌教研組集體創作,一直頗受歡迎,歌詞是:「太陽當空照,花兒對我笑,小鳥說早早早,你為甚麼背上小書包?我去上學校,天天不遲到,愛學習愛勞動,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。」孰知,傳唱60多年後,「要為人民立功勞」竟不容於中共。有網友的評論甚為傳神:「終於把人民扔到一邊。」

中共治下的祖國之所以容不下家、容不下人民,是因為祖國只是黨的代名詞,愛國就是要愛黨,豈能愛人民愛家?

最新版的中國小學低年級讀本就有一本《時刻聽黨話 永遠跟黨走》,內容包括聽黨話,從小學習做人、學習立志、學習創造等。要知道,這可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最高指示,這就不會混淆了黨和國、國家和人民的關係了。

從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的中文字幕,到《上學歌》歌詞的修改,從《時刻聽黨話 永遠跟黨走》的課本,到通過《國歌法》,可見中共的洗腦變本加厲、無所不用其極。但這種粗暴的做法、急切的心態,恰恰反證中共數十年的洗腦方式越來越難見成效。

老子說:「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畔(叛)。」香港的政府高官、親共人士偏偏要逆潮流而行,在香港加快名為國民教育實為愛黨洗腦的教育,豈不可笑可悲?

不如我地又看看馮睎乾點講:

十年沒看《東張西望》,前晚不經意看了半集,十年不想再看。

它報導油麻地「豪宅」雙屍案,草草介紹主角背景、事發經過後,竟突兀地轉為探討「凶宅」定義,還誠意十足找來專家,分析命案後樓價跌幅及下跌因由,這部份比慘案報導得更專業更詳細,最後主持人不忘以輕快語調提醒觀眾:炒凶宅也是商機。凶宅也有商機,正如每朵烏雲也有銀邊,不愧為充滿正能量的娛樂節目,真係估到你開頭,估唔到個結尾。

電視台畢竟是觀眾的一面鏡,即時新聞報導此案,反應最熱烈的留言也說:「住一樓嗰啲多得佢兩個唔少,間屋賤賣都無人要。」除了香港,我想不出還有哪兒的人,一見跳樓,即條件反射關注樓價,真是比鬼古更恐怖。

從前讀《論語》,說孔子退朝回來,見馬廄燒了,只問:「傷人乎?」不問馬。現代版《聊齋》可以完全沒有鬼,因為最靈異的都是現實,比如這則短小精悍的〈跳樓〉:「有人墮樓,眾皆曰:『樓價跌乎?』不問人。」百年後,若有史家爬梳出那些網絡留言,分析起《東張西望》的報導取向,他們會怎樣評價今天香港人呢?我很好奇。

電視節目要探討這雙屍案,較正路的做法,不外乎請教「專家」,談談分手後該怎樣保持安全距離,或聽見鄰居爭吵激烈,該怎麼辦等。但《東張西望》偏要由跳樓講到樓價跳樓,最後提醒你執跳樓貨!製作者的道德水平要跳幾多層樓,才拍得出如此品味低俗的節目呢?品味涉及美感、學養、見識、思想和經驗,最難培養,卻最易敗壞。一個人有什麼品味,決定他配有什麼人生;一群人有什麼品味,決定他們配有什麼社會。教育決定品味,而對很多人來說,電視機——不是學校——決定了教育。社會腐敗,必自品味始;人生失敗,亦自品味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